知识产权为绿色产业保驾护航

  • 时间:
  • 浏览:945

  为庆祝第20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主办,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承办的“为绿色的未来而创新”的专题知识产权在线培训活动近日在京举行。与会者认为,从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到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知识产权成为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绿色经济持续前行的动力。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报告及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4位,较2018年上升3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知识产权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19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达到5.89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近年来陆续发起了针对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攻坚战,在环境立法和政策快速更新、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尽管部分绿色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与医药、通讯等行业相比,绿色行业的从业者普遍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尤其对专利的重视不足,在专利质量和专利布局方面较为薄弱,进而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手段对创新形成实质的保护,开展商业竞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秘书长燕中凯说,中国在环境领域是专利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主要痛点包括:核心专利少,专利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专利权转移许可占的比例为5.7%,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3%,在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企业在海外的知识产权布局偏少。

  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认为,在推动绿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外,投资人、孵化机构以及行业组织都非常重要,可以共同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绿色科技的知识产权高地。为此,企业应当定制与自己的商业目标相匹配的专利战略,并在专利培育的过程中,将行业和技术认知、专利意识以及商业策略进行整合、创新。

  “从有效专利占比来看,国企空心化明显。统计数据显示,有限公司占比为51%,股份公司和私营企业占比为15.1%,国企占比仅为8.8%。”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冯武军表示,国企要开展超前的专利申请,通过“技术+资本+产业”模式,将科技成果转化,并高度重视从工程验证到前期前沿成果的整体专利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