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成色越来越足

  • 时间:
  • 浏览:865

  这两天,深兰科技几辆黑白相间、憨态可掬的熊猫智能公交车,正在长沙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区来回穿梭,时刻准备着大规模运营;依图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凭出色的“快准稳”诊断风格,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

  而在海外,加载了西井科技AI基因的8台“AI无人驾驶跨运车”正在斯德哥尔摩码头日夜忙碌,让这座瑞典最大的码头没有因疫情而中断生产;商汤原创AI技术——SensePass系列智慧通行产品则在助力国内抗击疫情基础上,稳定运行在韩国LG CNS总部等海外“战场”。

  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出身上海,短短几年都已成长为人工智能行业的翘楚。它们的成长,与上海“十三五”以来将人工智能上升为优先战略密不可分。如今,上海在AI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建设上,蹄疾而步稳,高地成色越来越足。

  决断:先人一步

  回溯上海AI的发展,其实不过短短几年。但在关键时点,上海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64年前,计算机专家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以来,AI起起伏伏,始终没有迎来从学术到现实的重大突破。不过,虽经两次沉寂,不断增强算力、更多更优的数据、更高能级的算法逐渐成熟,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值得憧憬的产业正在撞开未知世界。

  基于这样的判断,2017年我国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嗅觉敏锐的上海迅即行动,在全国率先推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智能上海(AI@SH)”行动,提前布局。

  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回忆当初的政策取向时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面临“四条底线”的约束,这都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外在约束。而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等领域的渗透应用,可重塑传统实体经济形态,使“旧”的生产力转换为“新”的生产力,展现了一条实体经济创新的转型之路。

  产业要上规模,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企业。上海的做法是通过举行“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集聚全球资源,前两届大会集中签约了一批包括产业基金、研究院、AI创新平台和AI创新中心等50余个全球项目,给上海AI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疫情之下,人工智能“上海力量”逆市上扬,离不开人工智能大会这一全球平台播下的火种。深兰、依图、商汤、达闼科技等不但在国内抗疫中表现出色,甚至远征海外打响“上海制造”新品牌

  难能可贵的是,为提振全行业信心,上海今年让AI的“智慧之声”再次激荡黄浦江畔。正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所说,特殊时期大会如期而至,既彰显上海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超,也说明上海对于人工智能是“真爱”。

  踏着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东风,上海AI产业版图再添一批新势力,包括百度飞桨赋能中心、华为“鲲鹏+昇腾”创新中心等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的36个重大项目落地上海。短短两个月,不少项目已启动建设,为“十四五”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持续蓄能。

  靶点:应用为王

  AI江湖上,上海的一张应用场景“英雄榜”声名远扬。

  纵观人工智能前两次悄然沉寂,除了技术因素,更为关键的是没有抓住“应用”这个靶点。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表示,人工智能最终须服务民生和经济转型,“不能落地、没有应用的AI技术注定是走不远的”。

  早在2018年上海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实施计划”,向全球AI企业广发英雄帖,聚焦教育、医疗、制造业、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开放应用场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吸引更多新技术在上海率先应用。 下转◆4版

  (上接第1版)截至今年7月,上海已累计开放场景30个,涉及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商汤科技医疗板块负责人表示,在上海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一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而上海所提供的又是综合、开放、高质量的AI落地场景,企业可以把医疗、智能汽车、智慧城市等AI落地应用的相关人才聚集到一起,提升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有了这种开放合作的氛围和基础,才能看到今年上海战疫一线AI的活跃身影。抗疫期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两个重点场景也建设运行。

  着眼于应用场景这一人工智能发展的“决胜场”,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再度发布11个场景需求,诚邀全球AI企业参与建设。

  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样板间”,为世界经济转型开放新场景,上海正以更开放的心态让世界更有“AI”。

  聚焦:一流生态

  “十三五”以来,上海人工智能行业交出了一张靓丽答卷——涌现出商汤、依图、壁仞、氪信等一批原创型头部企业,浦东张江、徐汇西岸、闵行马桥、临港新片区等智能新地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行业产值872亿元,相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33.3%,其中一季度326亿元,二季度546亿元,行业复苏态势明显。

  成绩背后,离不开上海特别为人工智能从制度环境上的创新突破。2019年,上海出台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行动方案,从人才、资金等方面全力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

  落实行动方案,上海这两年把资源向最想干事创业的有为人才集聚。

  如今,上海AI人才厚度日益增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等一批国际顶级AI专家落户上海发展。在上海人工智能百强企业的创始人中,近半数获得过国际顶级技术奖项或有过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三分之一为“80后”“90后”,初步形成了一个年轻化、知识程度高、拥有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群体。

  及时的资金支持是人工智能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首期100亿元的募集目标,启动首批项目投资。同时,借力科创板,助推优刻得、澜起科技等创新企业上市融资。

  另外,日益完善的专家、企业家“朋友圈”正在上海形成。以AI战略咨询专家委、AI产业安全专家委为代表的专家协同平台,以AI学会、全球高校AI学术联盟为代表的学术协同平台,以及以上海AI发展联盟、青年AI科学家联盟为代表的产业协同平台,不断促进上海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的有机协同。

  当前,上海AI已有“先发优势”,关键要转化为“发展胜势”。据透露,上海人工智能“十四五”规划已启动编制,将全力落实“上海方案”。按照此前传出的消息,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上海将建设全球数据港、开源算法平台、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培育20家龙头企业,到2025年上海AI核心产业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