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企业家网商银行金晓龙:把每一部手机变成银行网点,实时掌握在农民手中

  • 时间:
  • 浏览:20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金融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今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快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如何让数字普惠金融“普”到乡村、“惠”及农民,切实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近日,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跟随“跨越山海逐梦未来”科技创新调研行团队采访了网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金晓龙,就农村金融如何服务乡村振兴、互联网银行如何创新求变等话题进行分享与交流。

  一直以来,规模小、波动大、缺抵押、缺征信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金晓龙认为,进入数字时代,科技的力量为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在信用判断、交互成本、交互便捷性等方面,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作业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让银行、客户比较便捷地交换数据与需求;第二,用科技的手段能够通过线上就比较准确地判断客户的信誉情况;第三,基于互联网也让我们免于和客户面对面,这样操作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金晓龙看来,科技拉近了银行与农户之间的距离,让金融能通过互联网下沉到农村,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不论是出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控制的需要,还是“不养懒汉、不惯恶人”的扶贫宗旨,农村金融的一大关键点在于如何给农民“精准画像”。随着农村与农业迈向数字化发展,数字金融在广大田间地头也有了茁壮成长的土壤和空间,金融机构正通过科技力量破解这一难题。

  以数据为媒,网商银行将农村的交易、物流、支付等信息形成信用资产,与县域政府合作将农户可公开的数据资源,如农村土地确权、种植情况、农业补贴等数据进行共享,运用数字技术为县域农户建立起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使农村用户有了更精准的数字画像和更高的数字信贷额度。

  不只是看不见的大数据在助力,卫星也在发挥“看得见”的力量。“我们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天上的卫星把我们每一块农民种植的土地看得比较清楚,可以还原出他们种的主粮作物和经济作物。目前我们的准确性达到93%,也就是说基本上所有的主粮作物,包括一些主要的经济作物,像苹果、柑橘,我们都可以分辨出来。”金晓龙介绍,基于卫星信息、政府公开数据以及农民用手机上传的数据支撑,数以百万计的客户获得了农村金融的贷款支持。

  在河南省内乡县,通过与网商银行合作的数字普惠金融试点,4年来,累计数十万农户获得金融授信,实际获得数字贷款金额近70亿。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1000多个涉农县区相继与网商银行合作,数量已占全国总数近一半。数据显示,与网商银行合作的县域,过去一年的数字贷款增速高出县域平均增速的39%。

  随着成本与风险可控这一预期的达成,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正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显示,近4年全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县域数字贷款和数字授信发展最为显著,2020年数字信贷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

  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成立7年来,已累计为超过49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数字信贷服务,其中超半数为县域用户,80%过去从未获得银行经营性贷款。

  在金晓龙看来,基于互联网线上金融服务是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的探索实践,全社会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层面,已经形成一个良好、开放的发展环境。

  “网商银行没有网点,但我们有一个愿景:把每一部手机变成一个银行网点,让银行网点不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而是实时掌握在每一位农民朋友的手中。”他说。

(文章来源:人民网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