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陈嘉禾:基金经理自购为何如此重要?

  • 时间:
  • 浏览:680

  在证券投资中,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再好的投资者也很难覆盖市场上所有的投资机会。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者,寻找优秀的基金来帮助自己管理一部分资产,都是不错的选项。

  来自基金经理的信心

  如何找到好的基金呢?除了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等主观指标之外,我最看重的客观数据指标,就是基金经理自购的金额。为什么基金经理自购,尤其是大额自购如此重要呢?

  当投资者面对一只基金时,谁是最了解这只基金的人?是基金代销机构——银行证券公司,还是第三方评价机构?

  答案都是否定的。最了解一只基金的人,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基金经理决定基金的具体投资运作,他一定是对这只基金最了解的人。

  由此,投资者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基金经理自购,尤其是大额自购,是特别重要的指标了。

  作为最了解一只基金的人,如果基金经理非常有信心,大额认购了自己的基金,甚至一些基金经理在大额认购之后,承诺锁定三年、甚至五年,那么投资者有理由相信,这只基金是可以信赖的,至少它的实际管理者这么认为。

  反之,如果一只基金,连最了解它、决定了它每天运作的人,都不愿意买,或者只是象征性地买一点点,那么作为投资者,又如何能比基金经理做出更好的判断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去一家早餐店吃包子,吃到一半发现早餐店老板出门左拐,到别的店买了同样的包子拿回来自己吃,我们的心里会感觉如何?

  其实,餐厅的人不吃自己餐厅的饭,这样的事情还真不罕见。我17岁刚到英国留学时,就曾经在一家餐厅短暂工作过三天,目睹了一件让我感到吃惊的事。在工作的第一天,我就被这家餐厅后厨的洗碗方式震撼了。

  在餐厅的后厨,小工洗碗的质量非常糟糕,基本上就是机器里过一遍洗涤剂,拿出来擦干就给厨子拿去盛菜。一个偌大的餐厅,只安排了一个小工负责洗碗,想用清水洗净每一个盘子根本来不及。而餐厅的灯光也比较幽暗,美其名曰看起来有气氛感,客人就很难察觉餐具上残留的洗涤剂。

  这样的餐具,餐厅的员工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每天半夜12点餐厅打烊以后,厨子和小工们要吃一顿宵夜。每到此时,掌勺的厨子就会专门嘱咐小工:仔细洗一批盘子来!要吃宵夜的小工对此当然也是心领神会,这时候才会仔细用清水洗盘子,而且往往会洗上两三遍,毕竟这是自己吃的嘛。

  如何寻找自购信息

  公募基金每年年报第9章有一个《基金份额持有人信息》,可以给投资者不错的参考。在这一章,基金需要披露一些关于基金持有人的信息,可以让投资者对基金经理自购的情况一窥端倪。

  但是,这一部分信息的披露格式,往往都有一些缺憾,投资者不一定能直接找到基金经理自购的准确信息。

  比如,“本基金基金经理持有本开放式基金”这个信息,是按照区间形式披露的,如“大于100万份”,并不十分准确:101万份也是大于100万份,2000万份也是大于100万份。而“基金管理人所有从业人员持有本基金”的信息,则包括了同一家基金公司所有从业人员持有的信息,不是基金经理本人认购的信息。

  不过,在另一些情况下,投资者可以找到基金经理本人购买了多少产品的准确信息。

  比如,对于上市交易型的公募基金,披露规则要求其每年的年报、半年报,都要披露“上市基金前十名持有人”的内容。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小、基金经理本人认购相对较多的上市交易型基金,投资者就会发现,基金经理本人的名字和准确的持有份额,在前十名持有人中赫然在列。

  再比如,对于一些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当基金经理自购时,往往会发布相关公告,以便让持有人坚定信心。当然,对于此类信息,投资者要核实发布渠道是否为足够准确的信源,核准其真实有效性,另外要注意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份额是否后来又退出了。

  战争艺术里的“基金经理自购”

  在管钱的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的自购行为非常重要,而在战争中,军队将领对所辖军队的“自购”,也非常重要。

  在周朝开国元勋姜太公所著的《六韬》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意思就是说,好的将领一定要和士兵同吃同住,“自购”自己统辖的军队,冬天不穿专门的暖裘服,夏天不让人摇扇子,下雨不打伞,如此才能知道士兵的状态如何。

  在诸葛亮所著的《将苑》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作为将军,一定不能在生活上搞特殊化,要和士兵打成一片,如此“自购”才能带好军队。

  试想,如果军队的将领,不和士兵一起生活,那么他就无法知道士兵的体力、心理状态。当他认为可以进攻时,也许士兵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连自己军队士兵的生存状态,将领都不愿意做到“自购”,那么如此作战,又能有多少胜算?

  战争的智慧,古今中外一般不二。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突出部之役》中,也有这样的一幕。在一场大胜之后,当侍从给将军端上特制的丰盛餐食,以资庆祝时,坦克军指挥官要求换上普通士兵的干面包:“我如果不和他们吃的一样,又如何能了解军队的情况?”

  只有当一支军队的将军和士兵同吃同住时,他才会真正了解军队的状态。如果士兵的生存条件,连将军都“自购”不下去,那么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而在基金投资领域,一位基金经理自购的举措,难道不足以告诉我们,他对基金的信心究竟如何吗?

  几个需要考虑的细节

  不过,并非所有基金都需要考虑基金经理自购。一般来说,基金经理自购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但是,对于指数基金,尤其是行业类指数基金,则不是一个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此外,对于一些货币基金保本型基金,基金经理自购也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此类基金往往是以工具、而非全资产配置的形式出现,基金经理更像是一套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通盘资产的分配者。简单来说,我们也许会希望一家面粉厂的厂长只吃自己家的面粉,但是不会要求一家馒头店的店主永远只吃自己做的馒头,不吃别人做的烧饼或者面条。

  在研究基金经理自购时,投资者其实会遇到另外两种类似的自购,这就是基金公司自购,以及该基金公司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购。这两种情况也反映了基金在业内的受欢迎程度,但是并不如基金经理自购来得直接和有效。毕竟,基金经理才是基金业绩的第一责任人。

  尽管基金经理自购、尤其是大额自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基金经理毕竟不是神,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当市场处于极度高估的状态时(比如基金的整体持仓达到50倍市盈率甚至更高),那么即使是基金经理大额自购,投资者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在有些情况下,基金经理或者基金销售机构在面对“为什么不自购”的疑问时,会以“要买房要还房贷所以没有钱”作为不自购的理由。在“丈母娘压力论”颇为流行的社会氛围下,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理由。如果基金经理自己都觉得,把资产配置在房地产,而不是自己管理的基金上更有效,那么投资者又有什么理由去买他的基金呢?而如果基金经理连自己的丈母娘都没法说服,又凭什么说服投资者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原标题:基金经理自购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