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咋立意

  • 时间:
  • 浏览:926

  产业集聚区建设,曾经承载着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梦想与渴望。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产业集聚区巨大的带动效应毋庸置疑,其早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重要载体和第一增长极。

  如今,在全市总规划面积207.8平方公里的8家省级产业集聚区里,从业人员达到23.4万人,已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铝及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现代化工等12个主导产业

  数据枯燥而有力。2019年前11个月,我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5个,占全市工业企业比重的50.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6%,高于全市4.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075.5亿元,同比增长48.5%;实现税收39.3亿元,同比增长12.8%;投资在建项目397个,同比增长78.8%。

  然而,同样有一组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亩均税收”基准值分别为6.5万元、8.1万元,与《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制订的“力争3~5年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15万元”还存在近两倍的差距。

  “亩均税收”是衡量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或是从全省的视角看,2017年全省“亩均税收”超过7万元的仅有3个地市,9个地市“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而这一指标在2016年的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亩均税收”已达到16.9万元。

  差距显而易见。也正是全省提出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的必然因由。

  重新定义产业集聚区的时候到了!“在上一阶段,产业集聚区主要抓平台,发挥虹吸效应,成为资源、信息、要素的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专家杨建国说,“未来在此基础之上,产业集聚区更将担当超级枢纽的角色,不仅成为各类要素配置的节点,有进有出、有收有放,实现资源的自由、高速流通,而且还将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汇集孵化、整合、服务和引领等多项功能于一身。”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未来路径十分明晰,即以“四提三改两融合”为主要途径,全面推进“二次创业”,进一步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和改革开放先导区,为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攻坚、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并最终打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新兴产业园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参评的550余家企业中税收超1000万元的企业分别占参评企业总数的8.8%、11%,税收超500万元的企业分别占比14.4%、17%,产业集聚区税收超500万元、超1000万元的企业占比总体不高,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也正由此,“四提三改两融合”可谓增强了问题意识,从思维理念、体制改革、思路方法上直指问题源头。所谓“四提”,即产品产出提高、集群培育提速、绿色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提档;所谓“三改”,即智能化改造、体制机制改革、融资模式改进;所谓“两融合”,即产城融合、区域融合。

  以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重新定义产业集聚区的应有之意。从2018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评价收集数据来看,部分产业集聚区R&D经费支出仍然不足,除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外,其余产业集聚区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低于全市基准值4%,修武县产业集聚区研发投入强度0.6%,为全市最低。

  在创新平台方面,全市产业集聚区内的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不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省级以上仅占17%。同时,产业集聚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多数仅限于技术培训、证照办理、政策咨询等低层次服务,未能将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加工、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培训、管理提升、市场开拓等综合服务有机结合,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

  在新经济形态方面,党的十九大以后数字经济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我市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渗透领域多为被动接受,自主利用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数字经济这一概念还没有清楚认知。

  产城融合发展,也是重新定义产业集聚区的必然要求。纵览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多参照传统功能分区模式,在城区之外单独建设产业集聚区,从而造成产城二元分离,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对吸引企业入驻和员工就业造成很大难度。

  市智能制造推进联盟秘书长曹长虹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进行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过程中,很多企业最感头痛的就是人才短板。”他告诉记者,一家位于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的企业曾面临这样的尴尬问题:企业宁愿用双倍的薪金,也难以引进急需的科技人才。

  同时,从空间布局来看,盲目求大,大马路、大厂区、大厂房,造成产业集聚区整体空旷;从内部组织来说,产业集聚区内基本全是工业,用地类型单一,各项配套商业居住、商务办公空间匮乏,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还需提升。

  这是产城二元分离趋势明显的必然恶果,却也有例外。武陟县与华夏幸福集团合作,开发建设武陟产业新城,充分发挥产业新城的运营优势,完成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并进行城市运营、招商引资、产区园建设,全力将武陟产业新城打造成中原地区产城融合的精品示范工程,如今吸引了郑州的外迁企业及人才纷纷入驻。

  自2017年全面开工以来,武陟产业新城秉持产城融合的理念,在导入、培育产业集群的同时,同步建设并运营居住、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城市配套,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9年年底,武陟产业新城结合该县产业基底,依托华夏幸福46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导入和培育智能制造装备、都市食品、现代物流和科技服务四大产业集群,签约企业突破110家,累计签约额突破200亿元,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50%。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视野,拓展大都市区的空间规划格局。”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锟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焦作不仅是武陟需要积极主动纳入郑州大都市区规划,还应将温县、孟州、沁阳、博爱、修武等县(市)也纳入其中,尊重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机理,科学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提高域内城乡建设空间调节能力和加大生态涵养统筹力度,促进城市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和合共生。”

  张锟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一个区域既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又要注意随时淘汰落后产能,使产业内部始终保持旺盛活力。其中,强大坚固的产业链条和利于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特别是在郑州大都市区视野下,焦作要主动、善于与郑州建立并紧扣产业链条,让其对自己产生链条依赖,使之在依赖中持续溢出产业发展动能,进而带动全域充分和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