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布局:与“新基建”不谋而合——访中植集团首席运营官牛占斌

  • 时间:
  • 浏览:489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张晓迪采写

时至3月下旬,全国“战疫”尚未结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各地各部门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央行、财政部等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逆周期调整举措对冲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中植集团创建于1995年,2016年以来,中植集团开启了“产融结合”的转型。几年来,中植集团已逐步成长为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和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疫情对中植集团影响几何?中植集团疫情中发现了哪些投融资的新机遇?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植集团首席运营官牛占斌。

总体项目运营稳定

《中国经营报》:作为资本运营企业,疫情对中植集团有什么影响?

牛占斌:总体而言,目前集团各项业务运营稳定。集团自1995年创建至今,历经了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变化、重大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形势变化。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近两年去杠杆和资管新规的政策变化。集团均沉着应对,化危为机,抓住机遇,迈向发展的新阶段。

只有做到行业龙头优势地位,才可能有实力经得起常规周期和突发形势的冲击。集团的底气和自信源于多年发展积累的强大综合实力,产投融各板块的相互融通和支持,各板块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全方位应对。特别是应对近两年流动性收缩,中植集团顺势而为,深耕实业,同时转型投行,抗风险能力已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经营报》:目前,中植集团日常工作情况是怎样的?中植集团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疫情?

牛占斌: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防疫和复工之间需要统筹兼顾。中植集团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日常工作平稳有序。

在疫情防控方面,1月下旬即建立了疫情防控体系,出台了疫情防控制度,制定了疫情应急预案,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此外,疫情发生后,中植集团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力量。截至目前,中植集团已累计向疫情重灾区捐赠近5万套防护服和10万只防护口罩,下属子公司累计捐款总额近3000万元,并捐赠大量病毒检测试剂盒、消毒液原液等防护物资。

复工复产有序进行

《中国经营报》:当前,实体企业复工复产仍然面临挑战,中植集团旗下实业企业复工复产如何?难度在哪里,怎么克服?

牛占斌:这次疫情对全国的实体经济都产生了很大冲击,集团下属实体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各地疫情程度不同,复产复工有一定差异,但是除湖北地区外,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按照当地政府的安排有序复工复产。

各下属公司分阶段、分批次有序实现复工安排,逐步恢复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未能复工复产的公司,利用这段时间,研判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梳理业务思路,分解细化重点工作,待全面复工后再把受疫情影响的业绩追回来。在集团精准复工、精细管理下,大部分业务得以顺利开展。

3月8日,集团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集团在行业资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助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集团与青岛市崂山区政府开展合作,并于近日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

疫情同时给复工复产带来很大难度,从现阶段来看,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是否快速建立疫情防控机制,并有效贯彻执行;二是口罩、防护服等员工日常防疫物资是否充足;三是疫情对全国经济都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快速摸清行业情况,了解上下游复产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复产复工计划,才可以更加行之有效地推进企业复产。

为应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集团建立了疫情防控体系,出台了疫情防控制度,调动资源从境内外采购了大量口罩、防护液等防疫物资,用于支持下属公司的复工复产;另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和各地政府也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克服暂时的困难,如实施延迟缴纳税收社保、提供稳岗补贴等普惠性措施来扶持实体企业复产复工。

《中国经营报》:集团控股的湖北上市企业美尔雅损失情况是怎样的?近期有无复工计划?

牛占斌:美尔雅作为湖北省内企业,主要工作人员和营业场所均在湖北,因此疫情对公司的业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相关的影响数据尚在评估中,公司将按照证监会信息披露的要求,预计在2020年一季度报告公告时进行详细说明。

目前美尔雅除旗下磁湖山庄约70余名员工复工接待江苏省支援黄石医疗队外,其余业务均尚未复工。公司高度关注疫情变化情况,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按照政府安排第一时间进行复工。

“产融结合”转型取得成果

《中国经营报》:2016年以来,中植系开启了“产融结合”的转型,3年来,投融资理念有哪些变化?转型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牛占斌:中植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立志做实业兴邦的践行者,始终坚持产融结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借助金融资本力量和资深产业团队助推产业发展,逐步成长为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并确定了实业+金融的双主业结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控股、参股数家上市公司。

实体产业方面,中植集团以上市公司为载体,积极围绕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痛点和短板而展开,聚焦大数据、幼儿早教、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电池、企业服务、生态园林、养牛育肥、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积极开展行业龙头培育工作。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美吉姆为例,已经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近800家儿童早期教育中心,并不断开拓新区域,将这一全球早教品牌打造为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植集团积极开展政企合作,与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一道,发起成立相关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当地向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等创新型产业转型,促进所在区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目前,已在四川、贵州、内蒙古等地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与政府携手设立了多只产业基金。

2019年,集团与贵州省能源局、贵州省财政厅等签署《贵州省能源结构调整基金合作框架协议》《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贵州基金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更多的产业基金也在积极筹备中。2019年12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会见中植集团的有关领导,双方表示未来将在财富管理、基金等领域开展合作。

今年2月,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与中植集团有关领导就发展肉牛产业及其他领域合作交流进行了探讨。双方有望在肉牛产业、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纵观已签约或者正在洽谈的产业基金,不难发现这些基金的设立都有一个共性——都从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借助中植集团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经验,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战略布局优化与升级。

《中国经营报》:目前,集团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疫情期间,A股及美股震荡,对中植集团旗下这些企业的市值影响是怎样的,集团如何应对?

牛占斌:随着疫情的变化,A股及美股都出现了大幅震荡,3月9日、12日和16日,美股已经触发了四次熔断。目前,中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且中央政府陆续出台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整体来看,中植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稳定。从深耕产业和实体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上市公司只需要专注主营业务的发展。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多在第一季度,短期的股价波动只是市场情绪的体现,后续还是要脚踏实地做好业务,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继续加大对“新基建”项目的支持

《中国经营报》:业内有讨论,疫情暴露了中国产业布局的一些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医药行业方面,对此你怎么看?疫情后,集团投资方向会否有一些调整?

牛占斌:疫情之下我们观察到,中国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仍存在相对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短缺更为明显,重症专科的器械设备多为国外品牌所把持。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应继续提高医疗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全国医疗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创新,实现关键医疗设备的进口替代。中植集团一直密切跟踪国产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此次疫情也坚定了我们深耕这个方向的决心。

《中国经营报》:最近“新基建”被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有效的办法,你怎么理解“新基建”,“新基建”会成为未来中植集团的关注方向吗?

牛占斌:“新基建”与传统的“老基建”相比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新基建”主要是指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针对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适当超前的基建。大力发展“新基建”不仅可以刺激短期需求,长期来看,也是支持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直以来中植集团坚持做实业兴邦的践行者,借助资本力量和资深产业团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布局新兴产业,例如集团已提前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等板块,与“新基建”不谋而合,未来中植集团仍将继续加大对“新基建”项目的支持。

《中国经营报》:当前疫情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疫情对中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将造成影响,但也有种声音认为,“危中有机”,你如何看待这其中的“危”和“机”,中植集团有没有发现一些投资机遇?

牛占斌:危与机需要辩证看待,两者总是相伴而生。目前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对地方经济、民营企业冲击较大。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很多机会:一是,中植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解直锟于去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托管业务模式,为民营企业解忧纾困;二是,集团也于去年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多只产业基金,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这次疫情的爆发,也让我们意识到国内公共卫生管理和医疗水平仍需要大幅提高,而线上消费业、战略新兴产业、“新基建”等领域是未来中长期可关注的发展方向。

疫情影响终究是短暂的,经济发展是长期的。中植集团将会秉持初心,坚持产融结合,积极开展行业龙头培育工作,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深度 中植集团加大“脱虚向实”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植集团的业务布局,在资本市场一直都备受关注。

中植集团创建于1995年,创始人为解直锟,其业务包含信托、财富公司、并购基金、新金融、新能源及矿业等板块。

近年来,中植集团加大脱虚向实力度,特别是加大了新兴产业的布局,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太阳能光伏、生态园林、教育等领域。

2020年3月16日,天山生物公告控制权发生变化,中植集团掌门人解直锟成为实际控制人。至此,中植系实控A股上市公司增至10家。除此之外,中植集团还至少参股24家上市公司。

正如牛占斌所言,自2016年“产融结合”转型以来,中植集团已逐步成长为涵盖实体产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财富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并确定了实业+金融的双主业结构。

同时,自2019年以来,中植集团开始加大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后与四川、贵州、内蒙古等地政府展开合作。牛占斌透露,目前中植集团设立了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多只产业基金,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中植集团近年来不断引入外部人才。2020年3月17日,原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加盟“中植系”,担任其旗下新湖财富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曾任国家外汇局综合司司长的王允贵在2016年进入中植集团,目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中植集团首席运营官牛占斌曾是体制内人士,在2019年8月加入中植系之前,曾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原副主任。

老板秘籍

1.疫情对中植集团旗下这些企业的市值影响怎样?

随着疫情的变化,A股及美股都出现了大幅震荡,3月9日、12日和16日,美股已经触发了四次熔断。目前,中国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而且中央政府陆续出台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整体来看,中植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市值基本稳定。从深耕产业和实体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上市公司只需要专注主营业务的发展。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多在第一季度,短期的股价波动只是市场情绪的体现,后续还是要脚踏实地做好业务,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如何理解“新基建”?

“新基建”与传统的“老基建”相比有两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新基建”主要是指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针对人口流入地区的都市圈、城市群适当超前的基建。大力发展“新基建”不仅可以刺激短期需求,长期来看,也是支持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一直以来中植集团坚持做实业兴邦的践行者,借助资本力量和资深产业团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布局新兴产业,例如集团已提前布局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等板块,与“新基建”不谋而合,未来中植集团仍将继续加大对“新基建”项目的支持。

简历

牛占斌,男,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他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曾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参与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中国网络基础设施、信息通信技术、数字经济和基金投资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密切关注跟进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对行业发展前景有深入思考。2019年8月加入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任常务副总裁,2019年11月起,担任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