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选择

  • 时间:
  • 浏览:739

  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现在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资本寒冬将会如何演化,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清楚,寒冬不会很快过去。现在不应该再花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不管寒冬什么时候结束,你都要学会生存。地方政府要双招双引,企业要融资续命,资本要去伪存真,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进行一次革新,告别那个泡沫中的自己,寻找一个在未来行得通的生存方式,这是金融周期转换中一次躲不过的考验。

  但我也认为,2019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同时还有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大量的市场空间等着有理想的企业家去填满。即便是内外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也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从“下雨”的故事到金融改革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步入到了一个宽松的新时代。

  首先,我从“雨”的故事开头,大家知道“雨”下来之后,人间的反应不一样。有的人住得高一点,他就有先天条件,他用自己的盆、罐先把雨水接着,而住在低洼的地方,他接到雨就比较慢,时间就比较晚。这个时候先接到雨的,比如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公司、PE、VC,开始用自己先接到的“雨”做二道贩子,把这些雨水交给其他群体,比如制造业、企业、创业公司等。

  由于雨水的分布不均衡、不对等,在此情况下,很多群体所遇到的雨水的丰沛程度,获得的资源数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业实际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均等问题。

  十年里,“雨”一直不停歇。然而,由于雨水下多了分布不均匀,也造成了严重的所谓资产泡沫。比如,有的地方离雨水太远,甚至由于森林太过茂密,没有接到几滴雨。有的地方雨比较近,全是水,盆满钵满。有的地方比较低洼,陷入了内涝。

  所以,从2015年开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开始逐渐要回归货币政策常态化。欧洲、日本等想要陆续跟进,咱们也得撤,下雨下多了。

  我认为,这么“下雨”是不行的。但过去十年的雨水不断,让很多群体已经适应了过去十年这种相对比较丰沛的雨水。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货币政策退出困境。退出的话,金融机构不答应,创业者不答应,PE、VC不答应,大家都觉得很难受。

  故事从2017年开始起变化。大家商量了一下说不能一直下雨,我们还得搞改革,我们要靠土壤的改造、种子的改良提高我们的单产,提高我们的亩产面积,我们不能光靠下雨。

  整个流动性开始收紧,融资成本开始上升,融资开始变得更难。离下雨很近的地方最先受到影响,这里面影子银行,有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很多VC/ PE,下雨的时候最舒服的人变成了最难受的人。

  从金融上行周期一下子逆转到了金融下行时期,资产缩水,负债告急,人们从过去积极甚至激进的状态开始变得保守、谨慎,要投的项目也不投了,现金为王、晴耕雨读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

  当然,货币宽松带来的资本幻觉也消失了。创业者突然发现,原来谈了几个月的融资融不到了,有的创业者签了合同,尽调都做完了,突然发现那些知名的大PE,居然一下子被资管新规卡住了,钱出不来了。这种保守、谨慎开始慢慢地传递,从二级到一级,从金融到实体,就和下雨时期经历的传递一模一样。

  两种模式商业的崩塌

  金融周期转换带来的商业市场变化,模式商业崩塌了。什么叫模式商业?就是那些是以创造商业模式为模式的商业模式,听起来有一点绕。有的企业靠技术创新,有的是靠模式创新,故事往往讲得很好听,所谓模式商业指的就是后者。金融周期逆转,让两种模式型商业开始玩不转了。

  第一种,以金融地产为代表的高周转模式。不能说这种模式不好,这种模式在过去10年的金融上行周期非常成功。高周转从财务上来讲非常简单,同样一笔资金,你一年能转两次,我如果能做到三次四次,我的资金利用效率会比你大概高2倍。那融资成本相当于变相摊薄了,这是过去十年地产金融黄金期特别重要的模式,它的成功建立于持续“下雨”的基础之上。

  当然,也有些金融机构和地产公司特立独行,比较谨慎,因为他们在过去踩过坑、爆过雷、亏过钱,有点害怕,胆子不够大。当别人贪婪的时候,他们的恐惧并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但现在看来,人家是对的。

  过去10年我们看到,即便是传统金融业态,包括银行、信托、保险、资管、担保、典当等各种业态,都玩起了这种模式,用自己的资本金撬动杠杆,让它转得更快。在这个过程中,金融风险实际上在不断累积,时间越久,未来杀伤力越大。

  第二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估值模式。有的企业靠业绩,有的企业靠估值,培养业绩不容易,但吹高估值容易得多,有时候靠讲个故事就够了,尤其是在以前多雨的时候。

  过去十年市场雨水不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很多新经济企业基本就是完全靠估值。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开始画饼讲故事。创业者先把故事讲给投资人听,然后创业者和投资人一起讲给市场听,动辄十亿百亿估值。不可否认,互联网企业的初期需要重资本投入,烧钱换流量,但不管前期怎么烧钱,最终都是为了盈利,一开始亏损可以讲故事说是为未来打基础,但很多企业干了很多年也没有一分钱利润。

  金融周期的逆转导致这两种模式型商业开始出现崩塌。雨水少了,或者拿到雨水的成本更贵了,过去花了很多钱、布了很多局,现在突然发现全部变成了资金端负债端的压力。

  这就是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得不面临的困境,活下来,这个在过去十年从来不会思考的问题,在今天突然真正成了一个问题。

  反思:是泡沫还是骗局?

  资产价格的上涨变成泡沫,泡沫最终看上去成了一场“骗局”。在金融上行周期,在资产泡沫化的时候,大家觉得只是一个泡沫,顶多遭受些资本损失,但到了金融下行周期,你发现很多泡沫变成了骗局,典型的就是乐视。我们不能说这些人一开始就是骗子,但不管怎样,最后他们讲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梦想的确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说是一场“骗局”了。

  如果说一直处于金融上行周期,不断“下雨”,这个模式是没有问题的,击鼓传花总能传给下一棒。A轮交给B轮,C轮再加一轮,甚至有些互相抬轿子,大家都觉得不错把估值再往上拱一拱,再交给D轮,D轮之后还有E轮,E轮之后还有中国股民。大部分人根本不是想陪伴一个企业成长,只要最终能实现IPO,投资就成功了,创业者也可以套现了。谁为此买单?显然,广大股民再次成功成为了接盘侠。

  现在形势变了,很多人、很多商业模式、很多投融资行为都开始露出了真面目,就像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我们才知道谁没穿泳裤。这个道理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你会发现,潮水退去的时候,绝大部分人还是没穿泳裤。这些人有的是故意的,就是在浑水摸鱼,有的是以为自己穿了泳裤,但退潮之后才发现泳裤早就被冲掉了。但不管怎样,现实是残酷的,离开了雨水的滋润,一大批流量型、烧钱型、模式型企业的确有点活不下去了。有的人还在为自己的梦想辩解,但在外界看来,两者都是一样的,别人说你是骗局也没毛病。

  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最真实的反应,很多所谓的独角兽变成了毒角兽,开始刮骨疗伤。过去那些热钱追你的时候有多疯狂,今天他们离你而去的时候就有多恐慌,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绕不过去。没有人能够逃离周期,没有人能逃离人性。

  二级市场的估值泡沫最先开始出清,然后就出现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进而向一级市场传导。二级市场先传导到IPO,IPO传导到pre-IPO,再往前传到D轮、C轮、B轮、A轮,一些过去被封为标杆的独角兽公司不只是破发,甚至还跌破了C轮之前的估值,PEVC辛辛苦苦投了好几年的明星项目,一夜之间竟然亏损了。甚至有些企业的市值已经跌破了历史融资额的总和,也就是说,卖掉整个公司还不够回报投资人的那些本金。

  这种情况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过度宽松一时半会不会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再下雨会造成更严重的泡沫,到时候更难收拾。

  往外看,有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教训,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真的不能过猛,不然会失控。

  往内看,有我们过去十年宽松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2009年、2012年、2014年三轮大宽松解决了很多短期的周期性问题,但也造成了很多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仍是创业和投资最好的选择

  激情过后,一切都应该回归本源。国家要加快改革转型,企业要做好科技创新,中国之所以以最高层级的政策来支持搞科创板、搞注册制,也是希望能够用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发展,这是目前政府和市场的共识。

  不管是成熟的企业家还是年轻的创业者,都要抛弃幻想,老老实实去赚企业内生性增长的钱,喝啤酒要喝底下的酒,不能光喝沫,以后也没沫让你喝了。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从横向的流量扩张到纵向的流量变现。大家都知道,过去几年流量型公司是最受追捧的,跟整个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系,但现在大家基本已经形成共识,流量红利真的过去了。互联网公司的获客难度和获客成本都在增加。也就是说,横向的流量扩张确实遇到了瓶颈。横向流量扩张型公司必须转向纵向的流量变现。如果无法实现这种惊险的一跃,很多流量型公司可能会因为资金链条的断裂而死掉,这个过程会极其惨烈。

  第二个变化,从过去习惯的大而不能倒到小而美。凭借故事和估值吹大的大公司会加速露出马脚,市场会越来越多地接纳小而美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规模不大,但是做得很精致,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增长,但非常稳定。在它的细分行业里,它拥有独特的优势,甚至算得上是独角兽,这有点像大家说的隐形冠军,这样的公司会更多受到市场一级和二级投资人的青睐。那些所谓大而不倒的公司,那些一直在扩张停不下来的公司会越来越危险。

  第三个变化,从快速扩张到稳健集约经营。在过去这十年,或者过去二十年里面,中国出现了很多骤然崛起的巨无霸,它们一度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在未来,市场会青睐那些稳扎稳打的企业,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存活能力可能更强,不会起伏那么大。那些快速扩张的企业除了极个别能保持稳健之外,大部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能两三年前它还是明星,活跃在各种场合,两三年以后就几乎看不到它,已经销声匿迹了。

  第四个变化,从赚快钱到赚慢钱。因为现在赚快钱你也赚不到了,“下雨”少了,商业模式也发生了逆转,发现赚钱没那么容易了。从金融投资尤其是VC/PE的角度看,过去十年比较容易赚到快钱,这个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低价买,高价卖,但这完全是建立在不合理的流动性基础之上的,这个过程不太公平,现在到了矫正的时候了。

  简单总结一下,因为过度宽松不再,大家都开始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适应,进而进化。

  悲观和乐观都没有必要,我们需要的是客观。中国市场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大市场,我们既有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又有超过一半人口的下沉市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和愿望就是中国市场的希望。

  中国的人均GDP只有不到1万美元,还有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大量的市场空间等着有理想的企业家去填满。即便是内外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也依然是创业、投资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