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基金、期货!摩根大通等外资在华金融市场筹划一盘棋

  • 时间:
  • 浏览:1083

  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境内许多资管公司将直面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玩家,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壮大成长有利,对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价值有利。

  当地时间4月29日,摩根大通宣布加码中国衍生品市场,申请增持期货公司至100%股权。如若获批,摩根大通将成为中国首家外资期货公司。

  而早前,摩根大通就已布局了证券及基金市场,100%控股了摩根大通证券,并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推进了对上投摩根基金的100%股权收购。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各项政策的完善,这种外商独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同时,这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壮大成长,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价值形成重大利好。

  摩根大通的全方位布局

  3月20日,摩根大通宣布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摩根大通证券的业务涉及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以及证券承销与保荐。

  4月3日,摩根资产管理宣布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旗下控股公司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将拟收购取得合资企业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至100%。

  这一消息结束了外界几个月的猜测,摩根资产管理也将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公募的外资资管公司。

  4月29日,摩根大通宣布经与合资方及相关主管机构协商,其旗下期货和期权业务已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申请,有意将其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持至100%,其在华业务将包括通过在岸交易所完成上市商品、股权和固定收益衍生品合同的清算等。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摩根大通就已在中国的证券、基金以及期货市场都做好了全方位的布局,其现在及未来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近乎齐全。

  此前,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就曾表示,他希望摩根大通在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完整”(complete)而非“齐全”(comprehensive)的。例如,在具备本地法人银行、控股证券公司以及合资资产管理和期货公司的情况下,摩根大通离岸的私人银行可以提供例如家族办公室、投融资等一系列业务。

  此外,摩根大通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团队对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并继续加大在股票业务领域的投入,加强系统和平台建设,帮助全球客户进入并投资于中国日趋成熟的资本市场。

  本土资管公司面临竞争压力

  从4月1日起,中国就取消了对证券公司外资股比的限制,不少外资投行就在积极实现其在中国机构100%的持股,如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都已成为了外资控股券商。

  4月1日,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也被取消。当天,受这一利好政策影响,两大国际资产管理公司莱德集团以及路博迈就先后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

  而国内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已于1月1日被取消。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时就分析认为,当前中国人口多,储蓄率高,资金较为充足,但老百姓可选择的投资产品较少,金融市场处在初步阶段。外资进入可以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同时丰富投资者的选择,对外资而言,可以获得国内仍在初步阶段金融市场的利润。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及首席执行官郭利博(Filippo Gori)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摩根大通和我们的众多客户而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机遇之一,也是摩根大通全球及亚太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境内许多资管公司将直面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玩家,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壮大成长有利,对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价值有利。更多外资控股、独资券商的出现,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加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未来,摩根大通将继续调动全球资源,支持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同时为中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提供助力。”

  郭利博也表示,“摩根大通已在华运营已近一个世纪,未来,我们将继续对我们的各项业务领域进行全面投入,并借助我们的全球网络和资源,引领更多的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外资的入驻也必将给本土资管公司带去不小的压力。杨水清提醒,这一举措,将导致资管公司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外资公司将在人才、客户等方面与国内公司展开竞争。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