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万亿级礼包支持企业和民生 中国经济注入真金白银“强心针”

  • 时间:
  • 浏览:1952

  面对疫情影响,中国政府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及时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增加金融专项贷款和再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成效明显。

  1.6万亿减税降费

  针对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家出台一揽子减税降费新政,用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为企业纾困助力,国务院预计今年减税降费政策可为企业减负1.6万亿元。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给企业等市场主体减负7428亿元。不少企业都受惠于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之下的经营压力。

  受汽车销量下滑影响,位于疫情重灾区的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遭遇资金周转难题。“我们正在准备申请贷款的时候,武汉市江夏区税务局的同志主动上门给我们宣传了房产土地困难性减免优惠政策。我们按照他们提供的程序提交了申请,几天之后就审批通过了,给我们减免了一季度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共计902.96万元。”该公司税务经理熊梦形容这笔减税是“雪中送炭”。

  民营汽车企业重庆小康控股有限公司,也收到一笔不小的减税费“红包”。公司董事长张兴海对疫情期间企业享受的减税降费算了笔账:出口退税3975万元,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1554万元,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142万元,社保费(养老、工伤、失业)减免546万元,医保费减免246万元,及顺利申请延期缴税148万元等。“这些税费减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集团在未全面复工复产前依然存在的成本压力。”张兴海说。

  抗疫相关企业也得到真金白银支持。比如湖北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九州通医药集团,因人工成本和物流成本激增,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公司首席财务官许应政介绍,防疫物资运输和捐赠物资可享受增值税减免1300多万元,加上社保费减免7200万元,这8500万元的税费优惠与成本上涨形成对冲,相当于给公司打了一剂强心针。

  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等行业也感受到减税降费春风。比如广东佛山老字号粤菜酒楼—龙的饭店在疫情期间享受到了社保费减免35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给中小租户减免约2000万元租金的上海崇明供销商业(集团)有限公司,预计能享受240多万元税费减免。

  减税降费力度还可能更大。近期国务院延续了一批即将到期的税费优惠政策,比如西部地区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延长至2030年底,并降低享受政策门槛,让更多企业受惠。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对第一财经分析,未来还可能会有新的针对性的减税降费举措出台。

  4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明确了包括财税在内的一揽子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新政,市场普遍认为湖北企业将享受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优惠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三次降准释放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用于保供的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新增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引导整体市场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下行。此外,还有一些政策性银行的信贷安排,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既稳定了金融市场,也支持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表示,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中小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预计总支持户数会超过50万户。1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预计会支持超过200万户企业。目前在银行体系有授信的中小微企业一共是3000万户左右,所以1万亿元的再贷款政策可以覆盖全国7%-10%的中小微企业。

  今年以来,央行已三次降准,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力度较大,银行间流动性充裕。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3月末M2增速10.1%,达到近年来的高位,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1.5%,比2019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逆周期调节有力。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也带动了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数据显示,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是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代表性的市场利率—10年期国债利率3月末比去年的高点下降了0.84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利率比2019年高点下降了大约1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后就是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考虑疫情防控、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国外冲击等因素,适时适度使用各种政策工具,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在好转,从先行指标来看,制造业PMI已经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尤其是小型企业生产活动加快上升。4月小型企业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1.8个百分点至53.4%,表明小型企业前期生产回升相对较慢,本月在加快跟进。大、中型企业生产保持稳定,生产指数分别保持在54.1%和53.3%的较好水平。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4月份PMI指数变化表明,全面复工复产已到攻关时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彻底打通堵点、断点、难点,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使经济进入持续回升向好通道,是当前面对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必须加快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各项举措,尽快释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带动企业销售持续回暖、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活力

  受到全球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在二季度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海外疫情的发展态势、世界各国的防控政策、世界经济的衰退,以及逆全球化背景下,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是否带来叠加效应,同时国内复工复产和经济循环常态化也有很大压力。

  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是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稳定经济基本盘是首要任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空前的外部冲击,必须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增强宏观政策合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要突出保就业保企业,全力做好“六保”工作。稳是大局,保是关键。只有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转保住了,经济社会大局才能稳住。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要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有针对性地援企稳岗,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研究生扩招。更大力度为企业排忧解困,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有企业或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和民生等才能真正保住。

  与此同时,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活力。盛来运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解决短期问题和化解长期矛盾相结合,把应对外部挑战和破解内部难题相结合,在深化“放管服”等关键领域改革上下功夫,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开放水平,在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培育壮大新经济新动能上久久为功,不断释放发展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更长、更深远,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做好较长期的打算。纾困力度可以更大一些,帮助受损企业和居民尽快摆脱困境;对冲政策可以更坚决一些,给市场和民众更清晰的信号、更坚定的支持;刺激政策应当更慎重一些,避免再次留下强刺激和低效率的后遗症。

  王军建议,保持适度的基建投资对冲力度,着重改善营商环境,更多释放民间投资的活力。稳投资应精准发力,从单纯的“铁公基”转向兼顾惠民生、调结构的公共服务领域,新基础设施领域,公共卫生等补短板领域以及生态环保领域等。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潜力,通过制度创新、税收减免和直接补贴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改善企业的投资预期,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