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660家上市公司斥资逾2220亿元买理财 部分证券公司产品热销

  • 时间:
  • 浏览:339

  上市公司热衷买理财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公告,《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梳理,年内共66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超2220亿元,同比减少17.47%。

  记者调查注意到,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受到上市公司追捧。与此同时,有上市公司透露,由于银行理财收益逐步下调,正逐步倾向购买证券公司理财产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投资者而言,不必过分担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更需要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的发展。

  年内认购总额同比减少

  结构性存款仍占“大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11日,已有660家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超2220亿元。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热情有所“降温”,认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减少470亿元,同比下降17.47%。

  明明认为,今年经济发展承压,上市公司闲置资金规模可能有所下滑,加上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无法承诺“保本”,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理财认购金额较去年有所下滑。

  “2021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信心和预期应该相对较弱,闲钱理财的资金规模较大,同时彼时流动性较为宽松,且当时结构性存款监管也尚未加强,因此去年同期上市公司的理财需求较大,产生了较多的实际认购。”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大致分为: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逆回购基金专户等几大类。其中,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拔得头筹,今年共有515家上市公司购买,合计认购金额超1462亿元。同时,在这515家公司中,有335家公司结构性存款认购金额占比100%,即所有资金都用来购买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

  “结存性存款期限相对较短,收益和2年至3年定期存款近乎相当,同时风险较低,即便受到监管限制,对上市公司而言,仍旧具有吸引力。”明明分析道。

  证券公司产品渐受垂青

  但仍难取代银行理财

  湖南省一家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资金充裕,为将闲置资金灵活使用,每年都会买理财产品。其中,公司募集的资金,以购买结构性存款为主,公司自有资金则主要购买中低风险的证券公司理财产品。”

  记者在与上市公司工作人员交流中注意到,证券公司产品也有受到青睐之势。上海市一家批发与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员透露,安全和稳定是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时首要考虑因素,“我们现在正逐步向证券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因为其收益高,安全同样有保证。”

  这一点似乎也能从数据中得到印证。数据显示,年内共有109家上市公司购买证券公司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超147亿元。而在这109家上市公司中,去年同期仅有39家公司购买了证券公司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55亿元。

  陶金认为,证券公司本身的理财渠道能力和销售能力增强,能更好地迎合了上市公司理财需求。同时,上市公司的理财经验逐步积累,财务管理和投资能力正在增强,也愿意接触更多的理财渠道。两者的互相迎合促成了证券公司的上市公司客户增加。

  “资管新规以来,券商资管全面‘去通道’,向主动管理积极转型,目前已经取得巨大进步,部分券商产品收益与安全性并存,对上市公司具有一定吸引力。”在明明看来,未来券商可能持续发力,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过,很难取代银行理财的传统优势地位。

  理财产品收益受考验

  专家表示产品安全性为首选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也是广大投资者较为关注的话题。在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记者以“买理财”为关键词搜索,年内共有近350条结果。例如,有投资者询问买理财是否会影响公司经营和业务开展,甚至有投资者担心投资风险会转嫁到自身身上。对此,有上市公司表态:“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或结构性存款是以不影响募投项目实施进度为前提的。”

  明明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首先看重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所以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为结构性存款等风险相对较低的产品,一般而言,投资风险有限,也很难转移到投资者身上。而且企业一般是利用生产经营中暂时用不到的闲置资金来理财增厚收益,并不会影响自身经营和业务开展。

  在陶金看来,在实体经济面临投资回报率下降的形势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客观上能够帮助增加预期盈利,但过度购买理财产品,上市公司比较难控制投资风险,其投资能力也面临挑战,且上市公司的盈利、理财产品收益和实体经济并非脱钩,理财产品收益也受到一系列考验。同时,理财产品净值化背景下的风险波动也值得警惕。从长期看,上市公司长期大量购买理财产品对其经营稳定性甚至长期行业经营竞争力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因此,适量购买并关注风险以增厚利润无可厚非,但投资者需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理财产品长期规模变化和短期的异常投资行为。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选择投资理财产品时,一不违反法律法规、二不荒废主业、三不过度投资理财产品、四不进行长期投资,而只是进行短期投资的话,对上市公司而言并非是坏事,投资理财产品可以起到‘调剂品’作用。”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任何理财产品,并非都是稳赚不赔,既然有风险,就不能忽视。建议上市公司在投资前,需要考虑如何设定必要的止损目标,以及系统地、全面地识别、评估投资风险,恰当地设计应对投资风险和实现盈利目标的方案。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