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赛道发令枪打响 中小企业要这样赢在路上

  • 时间:
  • 浏览:751

  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也有人常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足见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

  2009年,在“四万亿”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完成了GDP“保8”的任务,“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了刺激经济的代名词。而如今,传统基建早已过了高光时刻,“后疫情时代”,通过基建投资扩大内需成为重要选项,“新基建”,登场了!

  据招商证券初步测算,2020-2025年,在“新基建”涉及的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产业领域中,城际高铁和交通轨道领域的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34400万亿元,其次是5G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规模也有24000万亿元……

  “新基建”赛道发令枪打响,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细胞”的广大中小企业,应该如何启程?

  芯合科技创始人王相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他在《科技创新企业怎么拥抱“新基建”?》的主题分享中谈道:中小企业初涉“新基建”赛道,难免茫然无措,甚至会一窝蜂地仓促上马。而要消除这种不适应,归根结底还是要追求商业的落地,而不是跟风去讲一个科技概念……作为公司领头人,从创业伊始你就要有意识地把核心技术与产业中的需求、痛点相结合,在细分领域做到无可替代,让客户选了你之后,就不想再考虑其他。

  同期直播的第二位嘉宾——创客总部、创客共赢基金创始合伙人李建军,则在《企业如何参与“新基建”的投资大潮》主题分享中讲解了中小企业发力“新基建”的几个思考点,以及如何在新一轮技术创业大潮中成为资本重仓的对象。

  主持人、《中外管理》杂志社副社长李翼表示:“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样,首先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顺应了新时代的语境,将在高技术和补短板两个范畴集中发力。其中,高技术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力发展科技,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以下是王相伟和李建军的直播精要。

  1

  王相伟:中小企业抢食“新基建”蛋糕,垂直化才是唯一机会

  “新基建”项目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都比较高,大型龙头企业在市场和资源方面往往占据巨大的优势,中小企业想要从中抢食并不容易。

  “巨头主要完成‘新基建’的平台搭建,但平台上的诸多应用,等待着中小企业去实施、去完善。”王相伟对此充满信心,他表示:在“新基建”的建设上,面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新兴技术,民企和央企、国企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比如芯合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定制化系统集成方案、以及工业机器人本体三大产品,就已成为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赛道上的重要应用。

  王相伟认为,中小企业参与“新基建”的一大忌讳是“平台化化思路”。

  “在过去10余年的互联网发展中,小企业想短期做快的捷径就是做平台;但这在‘新基建’建设中是行不通的。因为这种耗资巨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投入,中小企业现在想切进来做平台,肯定没机会。”他进一步解释,“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先把巨头‘照顾不到’的一些细分市场拿下,再从边缘一步一步进攻。”

  那么,芯合科技是如何从控制器算法起家,一步步迈向机器人本体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

  “创新就是不断做减法,在这个过程中,产品与场景应用要紧密结合,最终解决市场的痛点问题,为客户创造价值。”王相伟如是概括道,但他坦言芯合科技也是经过三次试错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的。

  2015年年初刚开始创业时,王相伟立志做一款工业机器人,但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于是他便剔除机器人本体中的硬件部分,专注做工业机器人的核心系统。

  然而,在中国做工业机器人谈何容易?前有技术优势领先的外资品牌坐镇,后有国内诸多工业机器人企业低价竞争……好在工业机器人巨头在中国体量巨大的细分市场并不占优势。由此王相伟领悟到:与其和自主研发型企业比拼价格,不如下沉到更小的领域,做小型机械臂,同时快速满足一些工业级的应用需求。

  2017年,芯合科技完成了第三次技术落点的选择:只满足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个更微小的点——机器人焊接-喷涂。

  “目前我国的焊接工艺和市场已相对成熟,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公司拓宽市场的成本,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以焊接为突破口,附带喷涂进入赛道的原因。”此外,焊接、喷涂等作业环境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严重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加之一线工人逐渐老龄化,未来机器取代人一定是长期的趋势。这些行业痛点,同样是芯合科技研发智能控制系统的初衷。

  2

  李建军:国家亟需动员更多民间资本投入“新基建”

  随后,李建军从创投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发力“新基建”,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发力“新基建”,一定做到科技和应用的结合。而做技术,一定要有市场落点才可能成功。“这是我多次强调中小科技企业必须从细分领域切入‘新基建’的原因。同时,你要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儿,毕竟即使是某一细分行业的玩家有很多。”

  像做视觉识别领域的,前面几十亿美元估值的巨头已经有很多了,后面的小企业更是多如牛毛,但只要你的应用场景跟别人不一样,能提供独一无二的价值,你就有胜出的可能。

  李建军说:以创客共赢基金投资的一家做“视觉识别”的企业为例,其“多媒体视觉识别系统”即编码标准,曾在国际上拿过奖,这就成了它在“视觉识别”赛道上的核心优势。利用该技术,它能够在庞大数据里对车辆进行快速检索,再快速形成数据流,凭着这一强项,这家公司在国内城市管理、应急监控领域很受欢迎。

  其次,要促进更多民间资本都能参与、投入“新基建”。“新基建”就是要去构建“智慧经济”的整体框架和基础建设,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并动员全社会资本一起建设。现在各地政府都在做自己的产业引导基金,就是为了引导政府出钱,促进科创基金能够投出更多好项目来,进而实现当地招商引资和产业配套的快速落地。

  最后,要多渠道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诉求。中小科技型企业参与“新基建”,不能完全依靠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包括供应链金融等其他融资手段,企业也可以采用。

  中国一直是由银行来主导整个金融体系的,但经过这次疫情,国家应该放开更多的中小型金融平台。现在各金融平台拿到企业相关数据并非难事,包括企业的流水数据、供应链数据、经营数据等等。这意味着,企业的各种现金流,其实是可以在各金融平台系统流动的,而金融平台完全可以据此对企业信用进行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进行放贷。

  这就大大弥补了大型银行的短板。国家在这次疫情中降息,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广大中小企业能够从中获利,所以,预计疫情后整个金融体系将面临改革,而这对于参与“新基建”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莫大的利好。

  “总之,从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来看,只有‘新基建’这种大的国家主导性投资,才能够让全社会的资本都参与进来,才能让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受益;也只有这样,通过基建投资扩内需,以及推动整个消费市场的复活,才有实现的可能。”李建军如是总结国家这次推动“新基建”的核心本意。

(文章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