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带来三笔收入

  • 时间:
  • 浏览:804

  1月25日,正月初一。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贫困户张福林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将油茶林里的空闲地平整出来,套种上村里统一发放的土豆种薯;二是到村民委员办公地,从那里的自动柜员机上取了1000元工资

  “娃儿要初四才回来,我打算给回家过年的几个孙娃子包个‘大红包’。”张福林取钱时,碰上村支书杨小洪。去年,夜力坪村启动农村“三变”改革,村民以土地入股,又可在基地打工。合作社实施的“保底分红+务工工资+效益分红”方案,让当地村民得到实惠。张福林老两口一年就有近1万元的稳定收入。

  “这在以前,我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张福林十分感慨地说。三建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而夜力坪村又是当地较为偏远的贫困村。过去,张福林家虽有6亩田地,而实际利用的只有2、3亩,儿子女儿在外务工,老两口在家种点土豆、青菜,勉强解决温饱。

  “不是我们不想搞产业,而是村里的配套设施实在跟不上。”回忆起过去,张福林有些无奈。他的田土高于水源地,平日靠着自家挖的水池,张福林一家还能勉强解决日常用水,可遇上枯水期,蓄水困难,一家人只得下山去河沟背水,一来一回要一个多小时。“别说灌溉用水,就连人饮也成问题。”张福林说。

  去年初,村里拉开农村“三变”改革的序幕,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农业股份合作社,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全部集中起来,转包给县农发集团下的农业子公司,发展油茶、青脆李、竹笋等产业。为了支持“三变”改革,镇里整合扶贫专项资金7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配套

  张福林家的6亩农田都种上了油茶树。“你看,地里修了蓄水池,农田灌溉有保障,我们发展产业更有信心。”张福林搭乘杨小洪的车回家,路过农业基地时,他指着自家田块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这口水池的蓄水量共有200立方,能解决周围50亩的农田灌溉。”杨小洪进一步解释:“农田里铺设了水道管网,我们在雨季提前蓄水,旱季开闸放水,农田喝上了‘自来水’,发展产业再也不用‘看天吃饭’,像这样的蓄水池,夜力坪村共新建了56口。”

  按照村民与合作社签订的合同,产业见效前,村民享受保底分红,产业见效后,收益则按业主、集体、村民4:3:3的比例进行分配。

  张福林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两笔账:“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为240元,6亩地每年共有1400多元,这笔账去年10月份就打在我卡上了;农忙时节,我和妻子又在基地务工,按每人每天70元的工钱算来,一年至少能有7000余元的工资性收入。”

  但张福林还不满足,春节期间他也没闲着,想赶在开春前完成油茶地里的土豆套种。“这批土豆种薯是合作社统一发放的,油茶产业要3—5年才能见效,套种土豆后,合作社明年就能有收益。”张福林继续给记者算账,土豆亩产在2000斤左右,按今年行情,村里每斤土豆收购价在一元左右,这样算来,每亩地最少能分红300元,再加上产业见效后,村集体还会对贫困户进行二次分红,明年,他的6亩土地至少能获得1200元的效益分红。

  张福林乐得合不拢嘴:“以前,辛苦一年还得‘看天吃饭’,现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有固定收入,年底还能拿分红,这都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据了解,目前,村里共有63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三变”改革,其中贫困户共有127户。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