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A股近期为何下跌有韧性而上涨无弹性?

  • 时间:
  • 浏览:914

  上周和本周初,当美股下跌或大跌时,A股显示了很强的抗跌韧性,走出了难得的独立行情。但到了本周下半周,情况变了,美股上涨或大涨时,A股却不涨反跌。如周三夜美股三大指数涨1%、0.65%、0.36%,但周四A股沪深和中小创指数却跌了2点、15点、13点、4点;周四夜美股大涨1.25%、1.27%、1.48%,欧洲股市也是涨声一片,但周五A股却跌4点、32点、85点、9点。人们不禁要问,A股近期为何下跌有韧性而上涨无弹性?

  科创板走势疲软

  首批科创板新股上市后,曾经火爆了一周。但由于科创板股权结构不合理,流通股份只有总股本的四分之一或十分之一,故造成了因盘小而恶炒,这就导致了以下几个不良后果。

  一是过高的开盘价并继续拉升,使市场几百亿资金为网下大量配售到新股的C类投资者做了奉献,使他们无风险赚得眉开眼笑,市场资金却严重流失。

  二是市场最活跃的50万资金以上的大户和社会游资,热衷于科创板盘面搏杀或量化交易,却因找不到中小投资者“割韭菜”而互相多杀多,每日大量割肉盘杀出,股价越走越低,普遍跌30%—40%。一大批活跃资金被套,不仅连续15天大量资金净流出,而且日日走低也影响了主板的走高。

  三是游资和大户都转战到科创板,主板和中小创个股的活跃度大大降低。

  外资集中持股无助于大盘

  虽然今年以来,外资、北上资金不断加大进入A股的力度,但是,他们既不拉动上证50大盘股,也不在中小盘股全面建仓,而是集中于若干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大盘白马股,前赴后继地抱团取暖,利用其资金优势和舆论宣传不断推升股价。遂造成了A股的两极分化。最高股贵州茅台达1100多元,最低股“雏鹰退”仅0.50元。2元以下个股共有60多只,使A股的价值中枢越来越低,按最新收盘价计,A股的平均股价只有8.90元。

  护盘资金在进行反向操作

  在美股暴跌时,A股之所以能小跌或不跌反涨,除了A股与美股处在不同的时空位置、估值超低、管理层频发利好以外,还与护盘资金的作为有密切关系

  上周,当美股暴跌时,A股大盘走势一直是白线在上、黄线在下,可见有主力资金在稳定大盘股。而本周,当美股反弹或大涨时,A股大盘走势一直是黄线在上、白线在下,显示护盘主力资金在市场成交量放大时,乘机减磅前期护盘的大盘股。

  于是,尽管本周的日均成交量放大到5091亿,但是上证50、沪深300、上证综指、中证500、深成指、中小板、创业板七大指数,却分别收跌-1.54%、-0.56%、-0.03%、-0.39%、-0.35%、-0.2%、-0.29%。其中跌幅最大的是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出货动作,暴露无遗,难怪在2900点附近走得那么纠结。

  扩容过快市场资金严重不足

  7月以来,A股又增加了一个扩容管道——注册制的上海科创板。而主板的扩容仍不停步,加上深圳也将在创业板基础上搞注册制的新创业板,这样新股的扩容压力更重。

  再加上日后这些新股还有75%和90%的大小非将源源不断地解禁流通,故使市场资金稀缺,无力撑起50万亿市值的A股大盘,只能不断以牺牲二级市场股价为代价,使市场的价值中枢不断走低。

  为了应对市场供求失衡的状况,越来越多的中长线投资者包括机构,热衷于在在每天的震荡中高抛低吸博取差价,个股上涨总是“一日游”,这样的大盘怎能涨得上去?

  即便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指数纳入因子的资金全部进来,也只有2500亿元左右,只是沧海一粟。而市场缺乏持续的赚钱效应,更封杀了百万亿储蓄资金进入A股的通道,这才是A股低迷不振的主要原因。

  不能一味依赖外资,国内机构当自强,千方百计将场外资金引进股市,不仅在外股下跌时A股有韧性,而且在外股上涨时A股有活力,这才是管理层应当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多头市场整固时间可能会延长

  当下A股,虽然下跌似乎没有大的空间,但上涨也缺乏空间,处于2900点关口的震荡僵持状态,但是,9月份震荡向上的可能性仍比较大。

  首先,A股大盘及各个指数站稳五周均线已两周(现位置在2850点),多头市场形态确立。在2800点上方已换手8--9万亿。一旦达到20万亿,便将实际流通市值换手了一遍,市场平均持股成本提高,届时冲破2900点的基础就比较扎实。

  其次,9月份中国央行跟随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较大。若9月上半月大盘仍然能守住五周均线,届时当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指数等新增资金入市,便将为大盘上行注入动力。

  再次,A股的三大热点,即高科技股,大消费股,沪深国改股,是大盘上涨的推动力。

  最后,根据A股“冬播——春生(升)——夏歇——秋抢”的规律,A股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有一波行情,尽管“秋抢”行情的力度一般小于“春生”行情,但行情总是有的。从2733点起步的今年“秋抢”行情,在9—11月初,能否相继突破2900点、3000点或更高,有待市场验证。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